土地公和土地庙在古代的发展
土地公是天上诸神当中排名最末的一位神仙,他不但地位卑微,而且形象丑陋,一头白发,头大脚小,身体短锉,一副邋里邋遢的形像,诸天神没有一个瞧得起它。虽然他形象不佳,但心地善良,大事小情有求必应,长期扎根在农村,为民消灾除害,保一方平安,深得黎民百姓的信任和爱戴,许多村村口、树下、田头、桥头都有“社公”的建筑,足以说明这一点。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来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这种信仰自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当时的人们将这种专司土地管理的神称为社神。社神相比后来的土地神是地位极为显赫的大神,在古代的诸多典籍中都留有表达崇拜社神的言语。社神到了汉朝逐渐转化为土地神,到了明朝人们对土地神的信仰达到了顶峰,土地神也不再是“独身一人”,人们还为他配上了土地婆。
尽管传说土地爷来源于周、汉两朝,但那时的土地庙词都是官方建造的,前来祭祀的都是朝廷要员和达官贵族们,缺少了平民的参与,也就那么兴盛,直到明朝皇帝朱元璋,因他出身贫寒,曾出生于土地庙内,并在土地庙里生活过的缘故,对土地庙感情深厚,情有独钟,遂下令全国建造土地庙,故此,全国各地纷纷筑祠建庙,所以出现了凡有是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土地庙的建筑盛况,因为乡村农民资金短缺,土地庙也都不大,小的只有二个平方左右,砖瓦结构,更有甚者,只用三块乱石垒起,尽管土地庙建造简陋,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简陋的土地庙并未减少善男善女祭祀的热情,他们每月初二,十六和逢年过节,都要进庙点得祭拜,乐此不疲,香火相当地旺盛。
下一篇:
浅谈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历程
上一篇: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