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凉亭的变迁及风水常识
凉亭作为一种景观建筑,常常以空间环境主体的形式出现,构成视觉景物的趣味中心,让人们从各个方向来欣赏。但是,它又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四面空灵,更多地强调其虚空的内部与周围的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建筑造型的外在形象,在周围空间中起到点睛的作用。它追求的是整体环境的空间美,所以,亭子具有“点景”和“观景”的双重作用。凉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子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凉亭,是设在连防要塞的小堡垒,到了秦汉,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魏晋南北朝时,代替凉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凉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凉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同时,凉亭作为点景的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宛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的东内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池内有太液亭,又兴庆宫城有多组院落,内还有龙池,东池东的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子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凉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下一篇:
校园雕塑的几种应用手法
上一篇:喷泉的简单介绍及如何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