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流传至今的凉亭之美
凉亭可能是古建筑中最多见的一种景观建筑,属于杂式建筑的一种,也就是小型的、不能作为主要殿宇的建筑,但几乎各地的园林中必有凉亭,这在大江南北都是十分普及的。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亭子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凉亭出现在商周时期,秦汉开始流行,盛行不衰多年,原意是“停,人所亭集”,有休息、聚会的意思,它的外檐柱基本都没有墙,通透、避雨,也成为不少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地方,是风雅、寄怀的一种所在。所以很多亭子修建得很雅致,匾额,对联,碑刻一应俱全。而一些富商为了彰显富贵造的亭子则更加富丽堂皇。直到现在很多凉亭仍然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同时有一些凉亭因为其人文价值,上升到了文物保护的行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富贵遗产,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珍惜。
随着我国古典园林管理和设计的日益精细化,凉亭不仅成为文人建造的精神绿洲,也为人们交朋友和学习艺术提供了理想的空间。人们住在与自然风景一样大的小亭子和花园里,以身心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的态度。这种从具体现实到虚无的生活境界,就是摆脱有机形式的束缚,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获得精神美。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中亭台楼阁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导致了文化创作理念的升华。花园中的亭子建筑形状多样,周围的选址和建设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个空间的美感包含着一种生命的感觉。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凉亭大多选用优质的石材作为材料。因为石材的天然质感和色调使凉亭与庭园整体,甚至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到自然亲切,这类因地制宜的建筑规划设计核心理念也正最能体现质朴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体现在文学著作中。在唐朝,凉亭建筑不但是用于展示文学创作的场地,它都是艺术名人思想境界的展现,深受青睐。总的来说,凉亭建筑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但做为工程建筑款式而出现,并且伴随历史时间的变化,凉亭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化,凉亭是园林山水的诗眼,散发着文学的芳香。它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可以创造出视觉无限、具有高度自然精神的环境,同时在文学中也可以成为寄托情感和思想的文化图腾。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和艺术的延伸,古代文学中的凉亭建筑之美也启发了现代建筑设计,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共享繁荣时代之美。